56788.jpg

课程咨询:一间房小雪微信号yjf8588

 

在抖音上看到一个小视频,大意为:定额回填的工作内容包括了5m内的就地取土,如回填的土源超过了定额规定的范围,需另外计算“挖土”和“运土”的费用

初看,似乎没有什么问题,然仔细分析,事情似乎并非那么简单,运土是肯定的,但是否需要计算“挖土”呢?我的观点:不一定要计算。

取土肯定要挖,咋就不一定要算呢?下面就与同行们谈谈我的看法,不对之处,望予斧正。

 

定额回填土的运距都是5m吗?

确实,定额回填土的工作内容一般都考虑了5m内的就地取土,考虑5m内距离省市的定额可谓不胜枚举,如:河北、江苏、甘肃、湖南、广东、云南等……但这并不就等于全部,比如山东定额,它考虑的就是1.0米以内(见定额截图)。

所以,缺少前提,用一个地方的定额规定下绝对的结论,显然有失偏颇,这就难怪有人对此提出非议了。

 

取回填的土,一定要算“挖”吗?

取回的土用什么运?是人工单双轮车?还是机械?机械运输的话,是汽车还是机动翻斗车?

1、如是人工手推车运输(包括人工挑抬),以广东、云南、四川等省市的定额为例,定额人工运输的工作内容已包括了“装车”(见定额截图)。如此,人工运输的,“挖”土就不能再计算了,否则就是重复计算。

2、如是汽车、机动翻斗车运输,以湖南、广东、云南等的定额为例,汽车、机动翻斗车的运输,定额的工作内容只考虑了运土、卸土,没有考虑装车(见定额截图)。如此,机械运输的,就需另外计算挖装。如工作内容中包括了装车,那么也就不能再计算了。但目前我个人没见过这样的定额,一般都不包括)

所以,在用什么“运”的前提未明确的条件下,就下需计算“挖”的结论,显然很不严谨,这就是有人对此质疑的原因。

 

到底是“挖土”还是“装土”?

既然定额考虑的机械运输是:只“运”不“装”,那么,是否就等于需要计算“挖土”?

首先,到底是“挖土”还是“装土”?我个人认为,这样的土方不应该叫“挖土”,而是“装土”。因为极大多数省市的定额,挖土有“装车”与“不装车”之分,而“装土”的本身就包括了“挖”,不“挖”显然“装”不了。更重要的是,“挖土”有一定的技术要求,如断面要求、深度的要求等,而“装车”的技术要求就低很多。比如四川、广东、云南等等省市的定额就有“机械装土”的定额子目,有的还区分了不同的装车机械(见定额截图)

我们再看定额的基价,挖掘机“挖土装土”的基价要比挖掘机“装土”价格大很多,显然,回填土超运距需计算“挖土”的说法是错误的。

所以,我个人的观点是:机械施工的,它是“装土”,而不是“挖土”。应按机械“装土”的子目计算,不应按机械“挖土”计算。

 

相关延伸

延伸一、万事不能绝对,有湖南的同行问,湖南定额的机械运土,确实不包含装车(见上定额截图),但定额没有专门的机械装土子目,这怎么办?

据我个人的认识,定额没有专门的机械装土子目,可能基于定额有“挖土装车”的子目考虑的,如果没有装车的定额,只能按“有定额套用定额,没有定额套用相应定额”这个的传统,执行机械挖土了。

类似的问题在湖南定额并不少见,比如,湖南定额只有人工运土的子目,但没有人力车运输的子目(见定额截图)。原因可能有两个,一是定额将人工挑抬与人力车综合考虑了;二是因为人工挑抬在实际中几乎绝迹,定额本身就考虑了人力车的运输。所以没有了人工挑抬这个子目。

现在颁发的新定额,删除了很多传统的老工艺,比如北京的2021《预算消耗量标准》,就没有了240标准砖的实心墙砌体子目。原因可能是北京地区已经没有或极少再有混合结构的房子的原因吧。同时,很多省市的新定额已经取消了“清水墙”的定额子目,跟着一并取消的就是清水墙的砂浆勾缝,因为现在不抹灰的清水墙几乎绝迹。

 

延伸二、也有年轻的同行问我,山东定额的回填土只考虑了1.0米以内的就地取土,什么情况下才出现这种情况?

其实,此种现象在以前非常常见,当年盖的很多是四五层的小楼,很多是条形基础,人工地槽挖出的土抛于基槽两侧的房心空地,待基础完成后就地回填,于是就出现了1.0米以内的就地取土的一线作业场景。只是现在的工程大都是大开挖,这类的工程很少见了,许多年轻的预算员甚至没见过,于是出现想象的贫乏……

说在最后

1、定额结算的工程(即标准术语的:施工图预算加签证),无论是人工运输还是机械运输,一是结合当地的定额;二是结合施工方案,不能一概而论;

2、清单报价的工程,结合施工部署,掌握成本才是王道。上述的分析的只是成本分析的基础。

其实,“挖土”也好,“装土”也罢,如果工程不是很大,这点点的定额差异对成本的影响很小。

 

我曾说过:“定额反映的是一种水平,而非数字本身”。讨论是挖土”还是“装土”,并非本话题的本意,意在通过对工艺的分析,弄懂事物的本质,弄清成本的底层逻辑,更好地理解定额、用好定额,从而形成专业直觉,更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具体表现。正孟子曰“行之而不著焉,习矣而不察焉,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,众也!

*作者黄燕翔,转自造价圈

tc2023.jpg